“棱镜门”下的隐私权

Featured image

版本1

2013年6月6日,前美国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披露美国的“棱镜计划”(PRISM),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称为“棱镜门”事件。棱镜计划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正式名为“US-984XN”。计划由美国情报人员实施,主要监控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等私人活动的所有细节,甚至可以实时监控一个人(不限于美国公民)正在进行的网络搜索内容。美国NSA 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2013年6月18日在国 会作证时称,得益于棱镜计划的实施,过去数年里已协助挫败了 50 多起恐怖阴谋。在棱镜门中,美国以反恐为旗号,通过谷歌等12家 IT企业,在未作公告更不可能告知本人的情况下,监听了遍布全球、本应属于公民个人隐私的海量网络活动记录。由此,情报部门既可以直接获取公民的通话和网络活动具体内容,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推断出个人性格、习惯、爱好、犯罪倾向等信息。随着棱镜计划细节逐渐曝光,国际舆论和许多国家政府都公开反对棱镜计划。同时,“棱镜门”事件将大数据热潮中如何尊重与保护个人隐私的伦理问题清晰地摆到公众面前。

版本2

一家跨国技术公司与多国政府合作开发了一项代号为“远望”的数据分析计划,声称目标是通过对通信和联网设备数据的深入分析,预防重大安全威胁。该计划秘密运行多年,通过云端平台整合社交媒体、语音通信、电子邮件和设备数据,为政府提供实时监控功能。

虽然计划在安全部门内被视为关键工具,但参与项目的工程师之一逐渐对数据的用途产生疑问。他发现,系统不仅针对潜在威胁目标,还收集了大量普通用户的信息,涉及国内外个人的隐私数据。一些通信内容甚至被分析后提供给其他非安全性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用于不同的政策制定或市场预测。

工程师对计划的合法性和透明度表示担忧,向公司内部管理层提出质疑,但被告知该计划完全符合协议,并被要求继续保持保密义务。面对管理层的态度,他陷入伦理困境:是遵守合同,还是将这一情况曝光?

不久后,媒体爆出关于计划的部分细节,引发广泛关注。公众强烈要求公司和政府解释是否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侵犯了公民隐私。与此同时,公司高层表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完全是为了确保公共安全,且已经通过了相关机构的审查。

思考问题:

  1. 分析案例中各方行为的伦理合理性:工程师是否应该披露信息,公司在项目执行中是否符合伦理要求?
  2. 探讨“安全”和“隐私”之间的冲突,尝试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合理机制。
  3. 如果你是该工程师,如何在保密义务与职业道德之间做出选择?